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浴血1918>第四十二章 特洛伊木马

“这鱼的味道真不错,总统先生,我真想对您的厨师表示感谢”

华盛顿白宫的餐厅里,德国外交部长诺亚刚刚享受完一道烤鳕鱼。鲜嫩的鱼肉经过腌制以后用小火慢烤,再配上一点用油煎过的芦笋,在吃之前喝一点白葡萄酒以清除上一道菜的残味。鱼肉香滑口感细嫩,绝对是人生一大享受,还好来的不是保尔那个家伙,诺亚相信如果是自己的总理朋友来吃这道菜的话,他的表情百分之百能让人觉得这个人不是在吃东西而是在吸毒,那是一个能把黑面包吃出牛排感的神人!

“感谢您的赞美,如今的美国恐怕也只有这些东西能满足一下她的客人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过去呢”

罗斯福总统拿起餐巾擦了擦嘴,他刚才从嘴里说出来的可不是对客人说的客气话,经济危机根本就没能得到解决,只是其爆发的时间被大大的延长了而已!

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不能不提到两个人,美国的罗斯福和德国的希特勒。这两个人在那个年代里都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让自己的国家免于崩溃的危险。所以这两个人在他们的国家都受到了民众热情的拥护,但这两个人的经济政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没有!

希特勒向外国借钱,尤其是向犹太人借钱以维持德国国内的生产,让工人有工作可以做,不至于落到饿死的地步。罗斯福也是一样,只不过他是用美元贬值的方法。而那是的德国马克已经贬值成了草纸,德国到了不借钱就活不下去的地步,而借来的钱总是要还的,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原因,把债主都干掉那就自然不用还钱了。

罗斯福也是一样,德国的坦克又没有开到美国去,他为什么要不记报酬的给英国人续命?为什么要给资本主义的仇敌苏联运物资?为什么要骂骂咧咧的说要像打死响尾蛇一样的打死德国潜艇?以一国之力援助英国、苏联和中国他美国为什么就这么牛逼?都搞凯恩斯主义的人能有多大的区别?

美国的工厂现在已经被堆得满山满谷,再怎么防止生产过剩生产还是要继续,再怎么小心翼翼美国的仓库还是逐渐丰满了起来,就在马上快要爆仓,罗斯福都快急的从轮椅上跳起来的时候希特勒先撑不住了。

这下好,美国那过剩的生产力一下就得到了解放,源源不断的物资流向英国和苏联。再加上德国的猪队友日本佬在珍珠港一炸,罗斯福是彻底的开心了,千万吨剩余物质跟着消耗,百万失业大军被当成另一种过剩的物资被派往欧洲当炮灰,美国参战,成为正义领袖。

等到战争结束,欧洲工业被打烂,美国产品哗哗地卖过去,顺便还救了一批饿死鬼的命,美国从头到尾名利双收。欧洲等到新一轮产业革新,开始飞速发展时,美国早成为巨无霸了。

罗斯福这辈子最感激的两个人,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就是明治天皇,要是没有这两个人美国永远也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能不能活下来都两说!除非走苏联那样的路子,以百万人饿死为代价搞一动社会主义革命,或者走上纳粹法西斯对外扩张道路,那样的话没人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想一想都让人害怕。

更加诡异的是希特勒扩军的主要资金全部都是来源于美国的华尔街,美国还在希特勒初掌权时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援助。

杜邦财团与化学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财团及它控制的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亨利福特本人由于与纳粹的合作还得到了十字勋章)争先恐后跟德国签下了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仅仅飞机一项,1934年8个月中美国对德国的出口数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

1933年到1939年间,在纳粹德国的军事机构中营业的美国公司超过60家。在技术输出贸易上也毫不含糊,法本把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卖给德国;坦克润滑油的技术是从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发展空军的重要帮助来自于美孚在德国设立的一家飞机专用汽油厂;电报电话公司参加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后来在战争中,连美国的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进的飞机发动机。

一个不可思议的诡异循环出现了,华尔街借出去的钱,被希特勒拿过来,从华尔街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工业托拉斯购买军火和技术,得到的利润又用于向德国的军工行业继续扩大投资。金钱的血液周而复始不分昼夜地流动着,结果是一端生长出了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备,另一端美国的诸多庞大工业帝国,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甚至扩大了生产和市场,这也是罗斯福新政初期能够奏效的原因。

随后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限制,恢复普遍兵役制,扩充常备军,进入莱茵非武装区。美国对此听之任之,生意做得更加热火朝天。别的国家也是一样:英国和德国也有合作,并且是美国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对这些举动不过嘴上谴责一下。法国虽然是德国的传统敌人,但是战前正赶上右翼上台正在严防共产党,外加殖民地麻烦一大堆,还指望着希特勒对付苏联。

希特勒,一匹来自特洛伊木马,用德意志和欧洲的毁灭换来了美国的称霸!

“总统先生,您实在是太过谦虚了,像您这样的人真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诺亚也是一匹木马,与希特勒不同的是


状态提示:第四十二章 特洛伊木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