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带着系统去宋朝>第119章、勇敢者

范大老的脸色变得来异常严肃。

“我是文人,尔等却不是。所以我不便出面,此事须得交由尔等来办,方能成就大功。”

姚平仲和林灵素面面相觑,一时想不通这跟文人不文人的有什么干系。

刘锜却已经明白了范大老的意思。

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长揖及地,“范大老高风亮节,小子由衷钦佩。此事牵连甚大,吾辈敢不从命?”

姚平仲还是不懂,一脸懵逼地看着刘锜。

林灵素却已经有所省悟。

“是也!是也!我大宋首先崇文,其次崇道。倘若由范大老出面的话,这武博士恐怕是要藏私,不肯倾尽全力。”

深深地看了刘锜一眼。

正是这刘锜的出身来历,让林灵素忽然想通了这个关节。

刘锜跟姚平仲出身不同。

姚平仲是陕北当地的义勇社出身,一介草根。这大宋朝人民,无论权贵,还是庶民,都喜欢拉帮结社。

赵官家首先在京师搞了个足球非株式会社,名叫“圆园社”。

各地边关,民间有力者,皆习弓,自办所谓“弓箭社”。

民间弓箭社,最早出现在山西雁门关内,以及河间府宋辽前线。

盖因官兵把关不力,无力阻挡南下打草谷的契丹人骑兵。于是庄户人家,便自发组织起来。家家户户自备短弓,一有敌袭,打梆为号。乡邻之间,抱团互助,共同协防。

到后来宋辽互市的生意越做越大,双方大老都觉得这跨国贸易做得很爽,打草谷之事也就被双方长官严厉禁止,不再发生。

这民间弓箭社没了敌人,渐渐就演变成横行乡里的黑涩会暴力组织。

水浒传里的史家庄、祝家庄,皆是如此。

宋哲宗的时候,这弓箭社的力量开始明显地膨胀,竟然敢于召集乡民,暴力抗租,跟官军对峙。

于是官府将河北山东各地民间弓箭社,视如匪寇,强行殄灭。

西北方向上的情形与河北山东就完全不同。

范仲淹当年第一个看出来义勇军的好处。便大力扶持这股民兵武装力量。号为“勇敢”。由官府贴补其日用和武器所需。义勇军这个词,大约也就是老老范这时候首创出来的。

百多年来,宋与西夏的战争一直不断。于是这西北勇敢者,便没有沦为贼寇。反倒担纲了守护家园的相当大一部分战斗任务。西军由此愈战愈强强。河间府兵马由此趋弱。

西夏边关厮杀了足足一百年,勇敢者之中,也分高下。

其中身材伟大,战技娴熟者,也被拔擢为大小使臣。

使臣,是大宋低阶武官。队将、部将、准备将、副将、正将,这么一路升迁下来,最后可以lùn_gōng升迁到修武郎,再升武翼郎、承宣郞。

升到承宣郞武功大夫,基本上就升到顶了。

这条升官树,顶点就是承宣郞武功大夫。到了这个阶级,升无可升。除非横向转职。这横向转职,就叫做横行特转。由皇帝亲降恩旨,选入皇帝亲卫军体系。这可就难了。按例需要武功大夫实历七年,还必须是边任,并有五人以上保举,通过磨勘审核,才可以转遥郡指挥使。牛皋后来就是这么一步步爬到遥郡指挥使位置上来的。

如果姚平仲没有机会面圣,获得皇帝的喜爱,基本上就终老于武功大夫这阶级。当然,如果像牛皋那样,追随岳爷爷身边,在一场大的战役中,独挡一面,杀出响亮的名声来,引起皇帝的关注,也是可以的。

刘锜的情况完全相反。

刘锜的老爹本来就是节度使!

这刘锜,其实从小可以官比武将吃香多了。

也许是刘氏父子爱国爱边疆,也许是生性好武,这刘锜才自幼跟着节度使爸爸,杀来杀去,走了这么一条蛮吃亏的武将之路。

刘锜就不像姚平仲那样,到了承宣郞武功大夫之后,会面临横行不能转职的困境。

刘锜的名字要上达天听,不要太容易。

皇帝本来就认得他爸爸。开玩笑,大宋有很多节度使吗?统共就那几个。所以刘锜到时候不存在必须醒目出名才能横行的难题。他随时可以横行转封指挥使甚至节度使。

这么一来,林灵素推敲了一下这大宋朝文武之间的奇怪关系,立即就秒懂了范徳孺的这个意思。

这里头的潜台词,十分感人,的确是只可以言传,不可以说穿。

范大老这个意思……分明是觉得文官会办砸了这件大事!武博士相关的炼盐炼硝,有多么重要,武官才会懂。此案落在文官们的手里,只怕会被拖延,被搁置,甚至被恶意埋藏。

这道理,只要是个去过边关的文官,都会懂。

现如今大宋以商立国,极度重视用商业手段来解决问题。一句话,只要用钱能办妥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考虑别的解决手段呢?那就用钱来解决呗!大宋最不差的,就是钱。

所以西军各级将士,现在要吃盐,都不需要辎重兵马去专门帮他们运盐。

西军士卒将校,自己掏钱去买盐!

国家核定一本详细账目,把官榷盐商运盐远近的成本,考校清楚,给出一个国家牌价。譬如某地运盐便利,该地士兵每人每月给发二十文食盐补助。某地运盐艰难,当地士兵每人每月给发一百蚊食盐津贴。

士兵们拿了国家的钱,去买盐。官榷盐商们知道这里有靠谱的销路,积极性高涨起来,热情跑去贩售。有了这样的主观能动性,效率可比


状态提示:第119章、勇敢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