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233章急援居庸关
拖累行军速度,此次军事行动除了迫击炮之外,就连75毫米口径的轻型野战炮,教导师都没有携带,而是交由后方的民夫负责运送,哪怕最快,也得在明日中午才能抵达居庸关了。

如今宋应星说武器研究所有三件大杀器,戚红英并未太过在意,教导师还有几百件大杀器短时间内无法运送上去呢!

要是能在今天就将火炮运往前线,戚红英也不会表现得如此悲观了。

没有足够的火炮,居庸关守军只能拿命去填,一旦第一天伤亡太大,后续就算有了火炮,有了援军,想守住也是十分艰难的。

所以戚红英心里最好的打算便是:拼尽全力,哪怕全军覆没,也得坚守居庸关三天。

只有这样,才能为援军抵达京城争取足够时间。

至于转移武器研究所,这是必然趋势,毕竟武器研究所建在郊外,先期抵达的援军,守住京城还行,郊外那些地区根本顾及不到。

“还请将军放心,不是太过笨重的武器,你去看了就知道了,操作人员就用研究所的武器试验人员吧,毕竟只有他们熟悉新式武器的操作方式。”宋应星解释道。

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猜出,这种武器应该不是火炮,否则以教导师中,炮兵科毕业的专业炮手,即使不熟悉新式武器,最多也就打个两三发后,绝对能摸清新式武器的性能了,完全没必要调一群武器试验人员前往前线战场。

在宋应星的指引下,戚红英总算见识到了这三件“大杀器”的真实样貌,听完武器试验人员给出的初期试验数据后,戚红英二话不说,调来一个排的士兵,直接将这三件武器抬走..........

如果按照以往的路线,教导师想要增援居庸关,必须先乘坐轮船渡河,之后才能走官道前往居庸关,不说近八十里的路程耗时多久,就算是乘坐轮船渡河这上上下下耽搁的功夫,估计都得大半天时间。

这样一来,最后抵达居庸关,即使关门没被攻破,但里面的守军也应该剩不了多少了。

好在自从去年郭胜乘坐热气球首航,差点飞出边境线后,李鸿飞就重视起了高空地图的测绘。

而作为马家庄与居庸关之间那片复杂的山林地形,也早已被地图测绘人员给摸透了。

甚至为了军事需要,教导师还在马家庄与居庸关之间,修建了一条隐秘的便捷通道。

如今这条隐秘通道刚好派上了用场,教导师的官兵们,使用自行车全速前进之下,八十里路程,差不多也就三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居庸关..........

与此同时,居庸关外,炮声隆隆,杀声震天。

俄满联军也是豁出去了,一上来就调集了几百门重炮,猛轰居庸关城门,同时又派出了两万刀斧手,分散在周围五公里长的战线上,利用云梯开始攀爬长城。

五公里,是居庸关最大的攻防区域,再往外,便被崇山峻岭所阻隔,根本无法攀爬上去。

可即使是这样,也令长城上的明军疲于应付,史德威为了守住居庸关,不得不调集重炮,压制俄满联军的炮兵部队。

同时又派出近三千士兵,分散至五公里的防线,对俄满联军的刀斧手实施阻击。

五公里战线,派遣三千名士兵,等于平均一名士兵,不仅要负责十六米的防守区域,还要面对六七名敌人,这场战斗,在兵力投入方面,俄满联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碾压趋势。

而且,俄满联军就像是赌桌上一名疯狂的赌徒,待明军的重炮被牵制在关口后,俄满联军再次加码,又派了一万火枪兵投入战场,对城墙上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掩护刀斧手登城。

史德威没办法,只得再次增调两千明军巩固战线,这已经属于明军能投入的极限兵力了。

战斗时留一定预备队,以应对战场突发状况,这是国防军的惯用做法。

可惜,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俄满联军显然是想一局定胜负,见明军加码,对方也毫不犹豫地,再次投进去一万人。

此时这仅仅五公里战线上,俄满联军就足足投入了四万大军,而明军却只能依靠五千人死守。

没办法,史德威算是看出了俄满联军的意图,如果再继续投入兵力,对方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成倍增兵,史德威的目的是拖延时间,固守待援,哪敢跟对方玩什么“一局定胜负”。

明军如今唯一能利用的,就是武器优势,史德威手下士兵装备的,都是先进的后装独撅枪(大明一式后装步枪),射速与射程,都比俄满联军的前装燧发枪高出不少。

加上弗朗机铳以及手榴弹的配合下,虽然伤亡颇大,但激烈的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俄满联军却始终没能登上长城。

中午时分,俄满联军开始撤退休整,史德威先是松了一口气,可随着伤亡数据统计出来后,却又忍不住再次担心起来。

短短四个小时的战斗,明军伤亡高达1600多人,这还不算那些轻伤可继续战斗的人员在内。

火器的杀伤力实在是太过惊人了,若是以往那些使用弓箭的清军,像这样高强度的战斗,明军即使有伤亡,但也绝对不会超过五百人。

当然了,俄满联军同样也不好过,半天战斗打下来,仅仅留在长城脚下的尸体,就不下三千具。

不过这点伤亡,完全在俄满联军可承受范围之内,老毛子打仗,本就喜欢依靠人数堆死敌人,何况这次阵亡的大多数士兵,都是满清的火器


状态提示:第233章急援居庸关--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