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仙侠修真>超级腰带>道教产生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的需要,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也应运而生。他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把‘天‘说成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具有无上的权威,是‘百神之大君‘。⑨认为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吉凶祸福,都是由这个‘大君‘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帝王则是‘承天意以从事‘。⑩当帝王的行为体现了天意,积善累德,天就降符瑞任命他、嘉奖他;当帝王违反了天的意志,有了过失,天就降灾异警告他,让他改过;如果屡告不改,就要受到天的惩罚。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善恶报应‘思想的表现,是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宗天神学,纵贯于昭、宣、元、成、哀、平各代,在政治生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一个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宗天神学家,而且还是神仙方术的鼓吹者。他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创造求雨、止雨仪式,登坛祈祷作法,集儒生、巫师、方士于一身。他将儒学加以宗教化,促使儒生与方士合流。以董仲舒为前导,在汉王朝的支持下,谶纬之学逐渐兴起。‘谶‘是一种假托神意制造的政治预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⑾源出巫师和方士,由来已久。‘纬‘是以神意来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把儒家六经宗教化,把孔子神化为超人的教主。二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就其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来说,则是一样的。所以,‘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⑿合称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这种谶纬之学极为盛行。汉光武也是靠图谶起家的,即位以后,更是大力提倡,使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之学,于是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之中。

这种气氛,显然是孕育道教极为重要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佛教在汉代的传入,也给某些神仙方士创立道教提供了启示,成为道教产生的助产剂。可见道教的产生,墓鄣纳缁崂史条件所决定的。

当然,有了这种气候和土壤,还必须要有产生道教的种子。没有这种种子,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凭空产生。道教既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因而这种种子的来源也只能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它的思想渊源。

思想渊源

道教的思想渊源是‘杂而多端‘的,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因素: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⒀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⒁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⒂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


状态提示:道教产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