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这一天,西西伯利亚战场发生了一起引发世界军事思想变革的重大事件。
一直以来,苏联军队中流行两种军事思想体系,一种是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等元帅坚持的大纵深战略,关心新战术和新武器的研制,认为未来战争将是在拥有制空权的前提下,以摩托化和机械化为主的战争,其实质,是以大口径重炮、飞机等远程武器压制敌防御全纵深,选定方向突破其战术地幅,而后将坦克、摩托化步兵和骑兵投入交战,撕开对手防御,长驱直入,分割包围对手,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一种是以斯大林、布琼尼、伏罗希洛夫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他们认为苏联庞大的骑兵部队,足以碾碎一切对手,根本就不需要新武器新战术,斯大林认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军事改革,不过是空洞无用浪费国家资金的计划,布琼尼在审判图哈切夫斯基的法庭上甚至提到图哈切夫斯基对苏维埃军队的一个破坏活动,说他以减少骑兵数量和骑兵开支为代价,迅速建起坦克兵团,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大纵深可分为三个要点,首先是对敌人防御配置实施全纵深突击。全纵深突击是大纵深战斗和战役的精髓,要点是摈弃线式作战,在全纵深同时消灭、压制、牵制、合围和全歼敌主要集团。早在十年前,图哈切夫斯基在向伏罗希洛夫呈送的一个报告中就强调要依靠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摈弃过去那种单个夺取敌战斗队形每一个基点的、极其消耗体力的艰难作战样式,在同时压制敌配置全纵深的情况下,转而采取新的、更加有效的战斗样式和方法”。叶戈罗夫则主张把坦克按行动距离编成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要求它们向不同的纵深突进,“与远战炮兵和航空兵协同,压制敌配置全战术纵深”。五年前,叶戈罗夫在代表红军司令部提出的报告提纲中强调指出,现代杀伤兵器由于具有强大威力、快速性和远战性,“使军队能够同时在敌配置全纵深杀伤敌人”。他要求在战术上借助于快速坦克、歼击机、炮兵、步兵装甲输送车以及强击航空兵的行动,向敌防御地带全纵深(含炮兵阵地、战术预备队地域)突进;在战役上以得到强大航空兵支援的大量骑兵和机械化兵团大纵深前出到敌人后方。
其次是在突破战术地幅后立即投入发展胜利梯队。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认为,在线式战略占统治地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术突破通常不能发展为战役突破,战役始终处于没有完成的状态,所以达不到预定目的。大纵深作战是在地面和空中保持集中、统一的协同情况下使用多种作战力量的复杂系统,在这种新作战样式中,必须建立由坦克、机械化步兵、骑兵组成的发展胜利梯队,在突破敌人战术地幅后迅速投入交战。
第三是必须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这是与第二个特征紧密相连的特征。投入发展胜利梯队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认为,应该将大纵深战术行动发展为大纵深战役突破,如果不能在战役领域最终解决问题,即不能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那么大纵深战术的一切成就都会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打开的缺口不久就会被再次封闭,第一梯队的所有战术努力都变成徒劳,进攻正面会像鼓起的肚子,只能疲惫和消耗进攻力量。
由大纵深战斗向大纵深战役发展的实质,是促成突破的战役性发展,取得完全的战术胜利,并且从打开的缺口向战役纵深突进,在战役范围消灭敌人。叶戈罗夫在六年前的全军汇报提纲中指出:“帝国主义战争中有过很多突破敌人防御地带的情况,但是这些突破只导致对正面的战术突破。没有出现过向纵深发展进攻以将战术胜利变成战役成果的事例。其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发展突破、在行进中消灭敌预备队、破坏指挥和补给系统等等的快速战役梯队。”
有鉴于此,大纵深战役理论规定大纵深战役必须包括几个阶段:突破战术防御阶段、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阶段、发展战役胜利(战役追击)阶段。其中突破战术防御阶段是主要阶段,由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共同实施;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是达成全纵深突破的主要标志,实现途径是以大量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部队进入在防御中打开的缺口,出动远程航空兵和机降空降兵:以击溃敌预备队,摧毁敌战役防御;发展战役胜利阶段则要达到彻底击溃选定战役目标,为实施新战役占领有利的出发地位。为使大纵深战役从第一阶段向后面各阶段发展,必须在敌防御战役纵深投人快速军队,并出动远程航空兵和空降兵。
这里之所以花费这么多笔墨叙述这种战略战术,在于西西伯利亚战场上,在苏联红军内部的战争中,竟然实践了其不凡甚至伟大之处。
去年和今年,苏联发生肃反扩大化后,殃及军队大批高级指挥人员,对创立大纵深战役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图哈切夫斯基、亚基尔、乌博列维奇、谢佳金、格里亚兹诺夫等将帅相继被杀害,这一理论便遭到怀疑,尤其是布柳赫尔在远东公开反对斯大林,被营救出狱的红军总参谋长叶戈罗夫也加入反叛阵营后,他们写的所有作品便被禁止,总参谋部、军事学院也迅速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