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光熹帝国>东吴四大都督死因之谜(上)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臆测,仅供读者娱乐,在无相关历史证据出现之前,仍以现有历史为真,切勿混淆。)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是世人耳熟能详的东吴四大都督。虽然他们在历史上各有功绩,但是他们的死亡却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英年早逝。

周瑜死时三十六岁,鲁肃死时四十六岁,吕蒙死时四十二岁,只有陆逊活得最长,六十二岁。而他之所以能活的这么长,却也有着他本身特殊的原因。

古人寿命较短,且东汉末年道三国时期经常爆发大瘟疫,年纪轻轻的就死掉的大有人在,所以单看这一点他们的早丧并没有什么奇怪,可如果下功夫深究他们的死因,你会不寒而栗的发现,在他们的死亡背后,总是有着一个人的影子。

探究他们的死亡,首先要先从了解这个人开始,而这个人,就是东吴大帝孙权。

关于孙权,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多,然而对他的描述总中肯的,我觉得应该是他的哥哥孙策临终前对他的评价。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孙策的评价充分说明了孙权应该是一个守成之主,也许进取不足,但是守护已有的土地却绰绰有余。

操曾经把刘璋评价为“守户之犬”,虽然孙权也同样看守门户,可并不是什么看门狗,而是一只猛虎。任何来犯之人都会上前猛咬一口,将其撕得粉碎。

所以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像孙权一样的儿子,能守住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

正因为孙权的能力是守江山,而不是打江山,所以影响了他今后在国家政策和方针上的态度。

熟读历史的读者们都会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怪的现象,那就是打江山时君王们大都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可一旦天下平定,江山稳固,就开始滥杀功臣。好点的“杯酒释兵权”,差点的污你个谋反罪,将你满门抄斩。

很少有帝王能跳出这个怪圈,(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例外,他执政时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创业时帝王需要有才能的人辅佐,你的才能越大越受欢迎。可到了守业阶段,这些人就显得碍眼了。

毕竟你功劳大,名声响,又手掌大权,万一你动了想当皇帝的念头,那岂不是麻烦?而且就算你现在对我忠心耿耿,不敢有贰,谁知道你会不会对我的儿子也这样。

故此守江山的帝王大都有这样的想法,孙权也不例外,这对今后他在功臣的态度上有着很深的影响。

不过刚刚执掌江东大权的孙权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此时他的地位还并不是很稳固,在江东集团里此时还分为两派,一派为他父亲孙坚的老部下,以程普、黄盖为首的老派人物,另一派则是哥哥孙策留下的旧臣,以周瑜、张昭为首。

孙策在临终之际将孙权托付给了周瑜、张昭两人,正所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此二人一文一武,在他俩的辅佐下,新进上位的孙权终于站稳了脚跟,并且有了自己的班底,如鲁肃、顾雍等人。

此时孙权算是事业的上升阶段,所以并没有太大的事情发生,江东集团也是一片和睦。

直到公元208年,雄才大略的曹操统一了北方,开始挥军南下,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宏图霸业。

占荆州、降刘琮,战火烧到了东吴政权的大门前。国家已至危急之间,就在江东一片投降的声音当中,一个人挺身而出,力挺抗曹,一向所向披靡的曹操终于在这里遇到了他人生的最大克星——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史书上说他有姿容、精音律、多谋断、善军事,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善妒之人。)

周瑜从小便与孙策是总角之好,又是孙策临终前得托孤重臣。在他和鲁肃的支持下孙权坚定了信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最终赤壁的一场大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成就了周瑜的万世英名。

然而也正是赤壁之战,同时埋下了周瑜死亡的种子。

因为周瑜犯下了一个所有人臣都不应该犯得错误——功高盖主。

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引起了孙权的极度不安。毕竟自己掌权才七八年,地位并不是十分稳固,而周瑜又不是自己的嫡系,而是哥哥孙策留下的旧臣。不但手掌兵权,声望也超过了自己。此时孙权已经感到周瑜的存在越来越威胁自己的地位了。

而且赤壁之战后,周瑜的行为也越来越让孙权担心。

当时战争过后,民心思定,而周瑜却要执意的挑起战争,不但与刘备争夺曹操留下的荆州地盘,破坏了孙刘联盟,还要以南郡为跳板入蜀中占领益州。

他的战略很简单,那就是兼并荆、益二州,与北方的曹操南北分治。

如果他的战略能够成功,那天下将会是另一种局面。只是他的这种观点却与当时江东集团的主流观点相矛盾。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虽然在赤壁遭到了惨败,可是在北方他还是有很大的实力,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为了对抗实力犹在的曹操,江东集团急于想从战争的硝烟中恢复过来,而且孙刘联盟还有他存在的必要。

所以周瑜的战略引起了当


状态提示:东吴四大都督死因之谜(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