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科幻未来>英仙战记>第十六章 装甲行星

2918年5月,围绕在英仙旋臂星际之外的神秘星际行星“易”周围星域的中等规模舰队作战,以新罗马帝国军以弱胜强而落幕。当新罗马与英仙星际联邦国内不约而同地,向这个被宣传为与传言中的“安特内斯特”紧密联系的行星派遣更大规模的舰队时,以乌尔夫·伯恩斯坦和陈维茵为首的新罗马科考队,也全面展开了对“易”行星的考察。

英仙星际联邦国防军追踪舰队的溃退,并没能让姜子钺感到轻松。他将第九特遣舰队的巡洋舰分散开来,在“易”星域周围布置了严密的警戒线,以保护科考队对“易”行星进行勘察。随后,他也跟随科考队登陆“易”行星。虽然身为职业军人的姜子钺在对科考队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而且下到行星表面,强大的重力使长期处于太空中的他感到难受,但是身为指挥官,陪同科学家登陆未知的行星是星际殖民时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而且,还是陪伴心仪的女人,他也感到十分高兴。

星际行星“易”似乎永远处于黑夜的混沌当中。充满氢气的大气层中饱含由火山喷发出来的各种气体和颗粒。这些来自行星内部的物质有的具有致命的毒『性』,有的遮挡了星光,甚至还对无线电形成干扰。虽然没有阳光的强力驱动,但是这个行星却因剧烈的火山喷发将内部大量热能带出来,促进了空气的流动。所以这个外表死寂的行星大气中仍然有频繁的对流。

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太空遥感和分析后,科考队准备在星球低续度地带的一处高地上,重新建立了一个考察站。

2918年6月13日,新罗马科考队开始了大规模登陆行动。

六个直径底面直径有三十米、高有七十米的锥形穿梭舱搭载着部分科学家、辅助机器人、大量仪器、生活物资,脱离了科考船“规尺”九号、“深空”十三号、“夸克”五号,底部朝下直坠向目的地。同时,部分科学家和陆战队队员、军用机器人搭剩空天飞机,紧随其后。

穿梭舱在五十万米的高空中开启底部的火箭,逐步减速,最后展开支架,平稳而精准地降落到预定的地。六个高耸的空梭舱如同拔地而出的竹笋,围成一圈。二十架空天飞机随后便降落在其周围。

当气密舱门泄气减压后,穿着动力装甲的科学家和军人纷纷走出来。

动力装甲的概念源自科幻小说《星船伞兵》(pe),它由太空战斗服发展而来,结合了早期机械外骨胳和单兵智能战斗服。这种动力装甲除了具有完善的维生系统,还配备了多种探测系统和喷气动力装置,同时全面覆盖陶瓷合金装甲并装备微形的电磁防护罩生发装置。

穿上动力装甲的人有点像二十世纪初曾一度流行的电子游戏《星际争霸》中的人族陆战队士兵,但一套没有加装武器的动力装甲质量可达三百多千克,单靠人力是无法负荷的。所以它被设计成具有高度的人工智能,各部位拥有独立动力,并且通过一套特殊的神经控制系统与人体机能相结合,极具人体工学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机一体的『性』能。因此,动力装甲也被称为“服装机甲”,与传统科学幻想小说里的人『操』大型战斗机器人不同,这种“机甲”是像衣服那样穿在身上的。

姜子钺所穿的动力装甲跟科学家们穿的不同,身为军人和指军官的他,所用服装机甲不但多了头顶观瞄系统和肩扛*,手臂粒子枪和次声波炮,还加装了大功率的通信设务和辅助决策计算机,比科学家用的质量要大一倍,甚至比普通陆战队士兵穿的都重。

一米八的姜子钺穿着服装机甲,个头足有两米五,比旁边一起行动的陈维茵还要高上将近半米。科学家的动力装甲没有头顶的观瞄系统,脚底也没有加装防雷装甲和辅助喷气设备,所以即使穿上同一号的装备,也要矮一些。

“这就是星际行星的夜空吗?”通信系统的私人频道中传来了姜子钺不以为然的发问。

虽然高达1.8个重力常数的重力让他那习惯于太空微重力环境的身体有些吃不悄,不过因为动力装甲的关系,使他的肢体只是跟随运动不会产生太多的体能消耗,所以他仍然能像早先在“太极”行星上那样自由活动。

“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夜空。”陈维茵回答道,“没有太阳光的照『射』,这种宇宙的孤独是不分昼夜的。”

“宇宙的孤儿?”姜子钺不禁感到有点可笑,“难道宇宙不是它的母亲吗?”

“当然,你这么理解没有错。”陈维茵没好气地说,她不打算向前男友争论自己的观点。

就在这时,公共频道里传来了乌尔夫·伯恩斯坦老公鸭一般的沙哑嗓音:“好了,女士们和先生们,尽快走上各自的岗位,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失陪了,少校大人。”陈维茵调皮地告别姜子钺,走向一加穿梭舱。

“博士大人,注意安全。”姜子钺也如法炮制地用同样的口气叮嘱自己的前女友,然后又严肃地附上一句:“别再像五月十八号那么鲁莽了,我可不希望你有什么三长两短。”

“你就放心吧,我『奶』『奶』帮我算过命,说我一生中会得到一位英雄的守护。”通信系统里,陈维茵的口气透着笑意。

“呵呵,真没想到啊,一个理学博士居然也相信算命。”半信半疑的姜子钺发出感慨,但他又接着自以为是地推测道:“莫非我就是那个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 装甲行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