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医宋>第三百九十四章 文武合一(下)

第三百九十四章文武合一(下

因为在改名为“军部”的原“兵部”之下,现在又加设了六个分支部门,其中主官为一品(从一品)大员的军事部门竟然达到了三个之多,另外三个也是“正二品部门”(即是说该部门主官是正二品),已然成为了朝堂上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

大宋军部下设的“一品三部”为总参谋部、陆军部与海军部,“二品三部”则为装备部、后勤部与情报部。其中情报部目前其实只是内卫的分支,但赵?心里明白,像内卫这种带有浓烈个人色彩、防内甚于防外的特务系统,终有被拆散废弃的一天,但只要新生的大宋存在一天,情报部的地位就无可动摇,要论前途,它反倒比其母体远大得多。赵?现在还很年轻,身体也相当强健,又遗传了长寿的基因,只要不出意外,他的日子还长得很,长得足以令大宋对情报工作的重视成为一个传统。至于其他五个部,看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对崇文抑武几近两百年的大宋来说,还是相当新鲜的

除此之外,在赵?的“倡议”下,赵构又下诏新设了文宣部、商业部、教育部、科技部、水利部等诸多一品或二品部门,虽然貌似有些超前,但后世即使那些最厌憎赵?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认,若没有这些“天才的创意”,大宋也不可能在改革完成后便迅速进入宣部的设立是最出人意料的,它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宣传工作,以便利各种政策在国内的推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向周边乃至距离大宋更加遥远的其他国家输出大宋的文化与价值观。而由原先的御史台衍变而来的“监察部”,则因其拥有风闻言事、弹劾百官的权力,更是具有超然的地位

赵?之所以将各部的传统名称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为了照顾文化水平一般的大多数老百姓(扫盲虽然成效卓著,但也只是让其能够识字而已,理解能力总归有限,而全民普及教育,则要比简单的扫盲耗时长多了。),让其可以望文生义,了解各部门的职能。当然,赵?自己听着舒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虽然现在大宋的朝廷各种乱七八糟的部门一大堆,但并不是每个部长都能入阁,只有军部、财政部、外交部、商业部(农工自然也很重要,但在工业**之前,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工农业对于管理水平的要求并不高,而且赵?又增大了地方政府的自治程度,所以农工部长只需踏实肯干就行,而如果让其入阁参与重大决策,就有些不太合适了。而商业是大宋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朝廷对其抓得又很紧,部长一职非能人不能胜任,让其入阁理所应当。)、监察部、文宣部这所谓的“新六部”的部长才有这个资格,他们六人加上两个宰相(即一个首相和一个副相)就构成了大宋现在的权力中枢――“内阁”了。

不过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内阁,一旦国家遭遇到严重的危机,被迫进入紧急状态(包括但不限于全国总动员)的话,大宋将以军部、财政部、外交部、文宣部四部部长,加上两个宰相一共六人,组成紧急内阁,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国民意志,帮助国家尽快渡过难关。在紧急内阁中,由于人数的减少,军部的影响变相增大了,但又不至于失去控制,很显然赵?对此早有绸缪。

内阁建立以后,各项重大决议需要获得绝对多数(除了首相之外,决议过程中其他的内阁成员都可以弃权,但赵?选用了绝对多数制,也即是说,八票当中必须有五票赞成才能通过。)票的赞同、并且递交皇帝(摄政王)御览后得到批准,才能获得通过。不过首相身份尊崇,如果他投了赞成票,使得赞成票总数达到了四票,并且得到了皇帝(摄政王)的同意,那么也一样可以通过。之所以弄得这么严格(中国的官僚历来喜欢和稀泥,到了阁臣这样的高位,行事就更加谨慎,事关重大的时候往往不敢轻易站队,弃权票满天飞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要想一大半的阁臣投赞成票,并不是很容易。),是因为和平时期国策应该以稳为主,不宜频繁改动。而紧急内阁则是以效率为优先,只需得到相对多数的赞成票,决议就可以得到通过。

相身为内阁之首,又是朝廷的首脑(虽然目前由于赵?的揽权,显得有些名不符实,自然享有不少特权。例如,八位阁臣之中只有首相可以独自发起决议,而其他七人都只能提出决议,由首相决定是否发起决议让大家讨论,如果首相不赞同,而那个阁臣却不肯放弃的话,他就得至少拉到另外两个阁臣(如果是副相,他一个就顶两个,便不需要其他人出面了,这也是平衡首相权力的一种手段。)联名上书,才能越过首相向皇帝请求圣裁,那可是相当困难和危险的。再加上朝廷那些不涉及国计民生的琐碎政务都由首相乾纲独断,投票决议时他的一票往往也有两票的价值,要不是赵?现在以摄政王的身份分走了这个位置不少法定的权力,大宋首相的权限与后世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首相已经相当接近了。

赵?对军队一直是极为重视的,但军人干政也不可不防,因此军部部长虽然在阁臣中地位颇高,但他的权力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大,他说到底不过是军方的一个代表而已。对军队系统来说,军权才是关键,而一旦进入军部,就必须放弃军权,因此卫军九大卫帅与海军四大舰队提督的位子其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四章 文武合一(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