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医宋>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举多得(五)

第三百五十七章一举多得(五

不过,那些大宋“难民”之中也并不都是不会耕作的市民,其中的六七万农民(含其家属)在异乡的土地上倒反而有些“物以稀为贵”,而赵?也给予了他们特别的重视。在赵?的同意下,张俊出面以个人名义在九州南部租(日本的土地禁止买卖)下了大片土地进行垦荒,而这些大宋过来的农民就成了耕作的主力军,毕竟总将口粮这一要命的物资寄托在别人身上,总是很难让人放心,自己哪怕能够解决一点也是好的。

日本的田租(日本的土地归领主所有,禁止买卖,所以田租同时也是田税。)一向极高,(正常年景收成的)六成以上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基本都是死租(即不论收成如何,都要收那么多租税。),还往往是粮价高的地方收粮食、粮价低的地区收金钱,因此农民负担极为沉重(注1)。而且日本的领主只管收钱,很少有人会在农民遭灾的时候想到赈济,所以称古代的日本农民是世界上最苦的农民并不为过(欧洲农奴有第一夜权的问题,也很黑暗,但比起日本武士斩杀不恭敬的平民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而言,还是要好得多了。)。

赵?自然不可能让那些过去的中国农民也受到同样对待,张俊又很会“揣摩圣意”,何况租税比例太高的话,作为承包商与负责人的他肯定也将是受害者之一,因此他与平家年轻的领袖平清盛进行了“很有建设性”的商谈。平清盛考虑到“宋日两国间的友谊”,同意第一年平均每亩地只收象征性的一升稻谷,次年为一斗,第三年及以后均为一石,这与大宋田税最高的江南等地相当,但考虑到九州土地贫瘠,这几万大宋农民还是垦荒,这个年贡比例也不算低了。

尽管如此,由于日本的田税同时还是田租(大宋田租一般也都在五成左右,什么时候最苦的都是农民,准确地说,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张俊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他曾经主持过屯田,那往往也是垦荒,官府一样要收取半数的收成,从这一点来看,平清盛还是很“厚道”的。而张俊又提出由他出面代为收缴,平清盛了解后觉得这样可以省下不少人工费用,自然不会拒绝,而张俊那位平安脱险没多久的爱妾张侬此时也已赶到日本,有了她那超强的理财能力,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当然,平清盛这样大方,也是有其特殊的目的的,他要求获得与大宋间贸易的垄断权,也即是说,他希望大宋的商船全都在平家控制的九州下货,而不要直接深入濑户内海,到近畿沿海下货销售。张俊自然不可能答应平清盛的这一无理要求,熟悉商业交易的他深知只有下家之间产生竞争,才能让上家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从此只能与平家交易,大宋就将失去对日本出口商品的定价权。

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张俊最后同意大宗商品交易只跟平家的那几个御用商人(之所以不直接跟平家做生意,一方面是平家既是公卿又是武士,属于日本的上流阶层,而商业乃是贱业,平清盛虽然重视商业,却也不可能亲自操持。而另一方面张俊则也可以利用御用商人有好几家的现实情况,诱其争相抬价,为大宋也为他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算是各取所需。)进行,但洲本岛驻军官兵私下做些小生意则不受限制。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平家基本垄断宋日贸易中日方的主要份额,又不至于完全没有竞争,定价权仍在大宋手里。

经过这一系列的商谈和交涉,张俊及其家族不但密切了与日本平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从中获利匪浅。以屯田为例,虽然从第三年开始,每亩田地需要缴纳一石稻谷的年贡,但以南九州的水土光热条件,农技改良后达到正常年景四五石稻谷的亩产并不困难,而张俊向那些农民收取田租时却是按照大宋屯田的老规矩收取一半,也即是说只要没遭大灾,张俊从每亩田地中至少可以获利一石稻谷,毕竟运输与囤积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些损耗,但对“财商”极高的张俊来说,这方面的耗费要比平均水平低得多。

这次大劫难中流落日本的大宋农户约有将近两万户(由于老弱多死于艰苦的路途,所以每户人数较正常情况偏少。),以每户五十亩田(按规矩应该是一户百亩,不过考虑到很多田地需要开荒,较熟田更耗人工,而且张俊与平家之间也需要进一步加深信任,暂时不宜占地太广,所以始的几年里,张俊都是按照一户五十亩的标准向平清盛租田的)计算,张俊每年获得的租米能够达到五十万石(以当时的出米率,再扣去人工费用,大约两石稻谷等于一石大米。)以上,这个数目已经着实不小,甚至比张俊在国内的田租(三十万石左右)还高很多,但在他眼里,却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罢了。

其实以张俊那富甲天下的雄厚财力,他就是将国内在其名下的田产扩大十倍都是做得到的,但是那样的话赵构就是和他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容他,因为十万顷的土地足以私蓄一支数万人马的精兵了,而且张俊虽然军事才能一般,却也好歹是个能打的将军,这对任何皇帝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威胁。所以在国内的时候,张俊只能经营酒楼和宅地等没有潜在威胁的行业,虽然利润颇丰,终究没有田租来得稳定可靠,发展潜力也要小得多,张俊这些年来对此一直颇为遗憾。

可是这里是日本,远在距离大宋几千里的海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举多得(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