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楚怀王篇1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九桃查找最新章节!

悄悄拔尖

楚怀王历经宣、威时代,看到了楚国征伐诸侯,开疆拓土的万丈豪情。楚国交到他的手中,他就要承担起父亲、爷爷,未完成的伟业。

魏国趁着楚国国丧,前来惹事,占领了径山,这是耻辱。

二十六岁的楚怀王岂能不知道。

但,楚怀王做了一个决定:不反攻。

这个决定,大跌眼镜。

难道楚怀王是性格懦弱、胆小?

当然不是。

楚怀王不反攻雪耻,不是因为楚怀王胆子小、怕惹事、性格懦弱,而是楚怀王明白一个道理:

君主权利交替之时,是一个国家最敏感,最脆弱,也最容易被诸侯入侵的时候。

正所谓,看得见的敌人,不可怕。

看不见的敌人,才可怕。

楚怀王看出魏国出兵,是为了占点小便宜。魏国不会大举进攻,也危害不到楚国的江山社稷,更不会动摇他的地位。

然,安内,永远是最重要,也是要立即解决的事情。

楚怀王刚继位,没有威德,也不知这些臣子,谁是忠,谁是奸。这个位置,有很多人都惦记着。楚国有以武力夺位的优良传统,他若出兵伐魏,有人趁机搞事,后院起火,又该如何应对。

君子,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忍。也趁着国难之时,看清楚,谁是真心为国,谁又是别有用心。

厚葬楚威王,巩固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楚怀王不是仁善之君,他也是有仇必报。

他在朝臣的眼中是什么样的,楚怀王一点都不关心。

楚怀王不是那种爱恨分明,有仇当场报的人。他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魏国欺负我,我先记下了。

总有一天,我会加倍的奉还。

楚怀王的运气还算好,报仇没有用十年。他只用了六年的时间。报仇的这一天,总算来了。

公元前325年,秦国称王。

魏国为了抵抗秦国,拉拢韩国,尊称韩国为王。

秦国称王之后,想要搅乱中原诸侯的局势。于是,倡议齐、秦、楚三国会盟,主张瓜分天下。

楚国、齐国看不起秦国,认为与秦国均分天下,太丢人了,羞于为伍。谁让秦国话语权低,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强大的战力。

于是,三国会盟,没有达成协议。

秦国张仪却是不安分的主,就想要把事情搞大。张仪虚虚实实地将均分天下的事情,传了出来,以达到打破中原局势为目的。

果不其然,天下诸侯,听到这个消息,陷入恐慌。

天下诸侯不知道详情,但知道齐、楚、秦三国会盟,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会威胁他们的自身安全。没有参加会议诸侯当中,魏国的实力最强。

齐、楚、秦三国达成协议,魏国无疑是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魏惠王人老,不糊涂。为了自保,图存图强,询问大臣,应对之策。

魏人公孙衍献计,有说诸侯称王。

魏惠王也觉得称王的诸侯太多了,多几个也无妨。最主要的是,能够利用不值钱的王,联合其他诸侯,抵抗齐、楚、秦三国,保住魏国。

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韩、赵、魏、燕、中山,相互称王。这就是有名的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标志着周天子成为了摆设,王道彻底崩塌。

张仪主张齐、秦、楚三国分天下,公孙衍主张五国相王应诸侯。这二人之间的搏斗,仿佛就像庞涓和孙膑,相爱相杀再次上演。

一怒诸侯惧,一安天下歇。两个魏国人,把天下搞得很惨。

齐、楚、秦三国见魏国搞出了好大的阵仗,也不安心。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很有默契地站在了一起。

对魏国倡议的五国相王,三国很有默契地站出来厉声反对。

当然呢?口头上说的反对,是无效的。要用武力,才有效果。

齐威王得知,中山君加入三晋,一起称王,说了一句很霸道的话,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

齐威王的意思是说中山小儿若不是跟着我混,哪能复国。现在翅膀硬了,当初的小弟敢称王,与我平起平坐,他有什么资格。

中山国称王,对齐威王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

不行,一定要教训中山小儿。否则,齐国的颜面何存。

为了给中山小儿一个教训,逼迫中山国去掉王的称号。齐威王一边用武力打中山国,另一边联合赵、燕,共同瓜分中山国。

可,赵、燕,看穿了齐威王的诡计,也不给齐威王面子,拒绝了齐国的提议。

五国相王,魏国是主导,事情是他惹出来的。魏国挑事,就要挨打。秦国二话没说,就用武力攻伐魏国。楚国也没有半点犹豫,一个字打。

魏国在秦、楚两国的攻击下,顶不住了,也没有还手的余地。魏惠王叫苦说,称王的是五国,挨揍的却是魏国。

魏惠王想不通,诸侯为啥只打魏国。但,诸侯却有足够的原因和理由。那就是,就你这个糟老头事多,爱搞事。不打你,打谁。

魏惠王老了,抵挡不住诸侯进攻带来的压力,只好把锅甩给了公孙衍。无奈下,公孙衍离开魏国,自谋生路。五国相王,因为魏国支持不住,最终以失败结束。

魏惠王心想,赶走了公孙衍,就不会被诸侯揍了吧!

结果,他想多了。

秦、楚两国并没有


状态提示:楚怀王篇1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