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襄子篇10

乐莫乐兮新相知

知氏最强,实力最大。结果,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

韩、赵、魏三家灭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有人说,晋阳大战,知氏灭了赵氏。

接下来,就会灭韩、灭魏,一家独大,独统晋国。

那么,就没有后来秦国什么事。

这种观点,我是不赞成的。

历史,因为没有尘埃落定,所以才会有独特的魅力。

知氏最强,实力最大,最终走向灭亡。

这说明了什么呢?

历史发展趋势,淘汰的,往往是不合格。

历史曾经选择了知氏,为什么又让知氏被淘汰?

这就说明,机会来了,要抓住。错过了,就不再来。

因为历史,只会给你一次机会。

知氏在伯瑶的带领下,征伐诸侯,架空晋君,一家独大。

但,他欺负韩氏,羞辱魏氏,攻伐赵氏。

得罪了很多人。

如果你是韩、赵、魏三家宗主,你会怎么办。

为了活下去,只能联合起来,用武力反击。有句话说得好,把人逼急了,只能鱼死网破。

知氏,代表的不是先进,所以被淘汰了。

伯瑶不是输给了赵氏,也不是输给了韩、魏倒戈,他是输给了自己霸道的性格。

忽略群众基础,也不顾及合伙人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强很聪明的他,第一个出局的原因

只能说是伯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但没有赢钱,反而还输得底朝天,葬送了整个家族。

晋阳大战,伯瑶死了,知氏败了。但,战火还在继续。

韩、赵、魏杀了知氏宗主,是不会给知氏一族翻身的机会。

于是,三家商议,也没有请示晋国老大(晋出公),直接灭了知氏一族两百多口,还瓜分了知氏的领地。

知氏,彻底淡出历史舞台,

韩、赵、魏三家的举动,令天下诸侯振动。晋国四卿内斗、血拼,太血淋淋了。

那么,伯瑶死了,知氏完了。最害怕的人,是谁呢?

他是晋国的国君晋出公。

为什么晋出公会害怕呢?

按理说,属下内讧,不关他这个领导的事。

晋出公只要把责任,推给知氏,不就行了吗?

当然是不行的。

因为晋出公和伯瑶的关系很不错。

公元前476年,晋定公死,晋出公继位。同年,赵简子死,伯瑶成为晋国新一任执政。

也就是说晋出公当了晋国的老大,伯瑶也成为了执政。

这两个人开始共事、合作,一起打天下。

伯瑶为晋出公做了很多事,比如征伐诸侯,帮他建立功勋。晋国在伯瑶的带领下,经济、军事,都得到了发展。

晋出公见手下有个能人,堪比赵简子。于是,他重用伯瑶,制衡韩、赵、魏三家。

这两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伯瑶要求打诸侯,他支持。

伯瑶要求韩、赵、魏献地,晋出公不反对。

伯瑶攻赵氏,晋出公也点头,还发表正式文件(诏书)支持。

可,伯瑶输了,还战死了。

晋出公曾发表正式文件支持,想要推卸责任,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白纸黑字,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赵氏赢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难道赵氏,不会找他麻烦。

再说了,无论推卸责任,还是卑躬屈膝,这是很丢脸的事情。当了二十多年的国君,晋出公还是要脸的人。

晋出公很害怕,也很恐惧。

事到如今,只有反戈一击,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晋出公要利用国君的身份,号召大臣,起来反抗。

可,晋出公傻眼了。

他根本没有支持者,连摇旗呐喊,凑热闹的人都没有。

晋国的现状,都是韩、赵、魏三家说了算,没有人帮他。

这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这个国君,当得很失败啊!

但,晋出公不认输,也不想看清局势。

对内没人能够指望,只能对外求助诸侯。思来想去,晋出公求助齐、鲁为他出头,教训一下韩、赵、魏这些乱臣贼子。

晋出公求助信,刚送出去。

消息就泄漏了。

韩、赵、魏三家宗主得到消息,就要采取行动。三家开会,得出结论:这个老大,不能要了。

既然不能要,那就撕破脸,打吧!

赵氏没找他麻烦,他却主动惹麻烦。

你先动手,就别怪我。

韩、赵、魏举行简短的会议,全票通过,攻打晋出公。

晋出公虽是晋国的老大,但,只是名义上的。他啊!比周天子还要可怜。至少周天子还管了几万人。

以前有伯瑶支持,晋出公说话,还有分量。

现在,没人支持,又挑战韩、赵、魏三家。

那么,等待他的结果:先败---后逃亡---最终死了楚国。

晋出公求助齐、鲁,却逃到了楚国。

这,也混得太差了。

这说明,要么是中原诸侯不想帮他,要么是不敢帮他。

总之呢?晋出公叫嚣三家,却被迫流亡,死在了楚国。可怜的一代君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晋出公的死,对晋国影响不大。相反,还为韩、赵、魏三家解决了一个难题。

如果晋出公活着,韩、赵、魏还会头疼。但,他死了,韩、赵、魏三家就会很高兴。

老大死了,三家就要扶持新的老大。

状态提示:赵襄子篇10--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