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人雄>第20章四轮马车
收起。前面车夫也有坐橙,车厢内空间极大。全车厢木制,整车高大古朴用现在的话说高大尚。

回到坞堡,邓艽叫来了,为他种植棉花的佃户。首先育苗,用缸将棉花种子装好。每天浇水数次,保持湿度,但又不能让水份滞留。数天后棉芽就会拱出来。不要让棉花芽和阳光接触,这会让它提前出根变黄。每天浇水要勤!每隔2小时左右浇一次,夜晚浇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8小时以上。棉芽发好后,就要选地育苗了。

择背风向阳,肥沃,一律作高床,防淋雨积水,影响棉苗生长,每栽一亩棉田需建8―10丈长,床宽45―48尺,埂高5―6寸,可放肥团7000个左右的苗床。这个肥团,就是粪肥和泥捏成团。

肥团的规格质量,在苗床的表土占三分之二,腐熟的细渣肥占三分之一,估计可栽一亩的苗床使用过草木灰,将表土、干肥、拌匀,再用清淡粪水,拌成抓秧粪状,再做肥团。肥团以3寸高,直径2―25寸为宜,立放、靠紧,用手将肥团拍平。

选种育苗,浸种催芽的棉种,选好芽、健芽,平放浅按肥团,芽尖入土,一团一粒;浸种没催芽的,要选健籽一团双籽育苗。

盖好苗床,待安好棉芽的肥团收汗后,再均匀盖好细土5―6分厚,随即用毛草平拱盖好,压严四周,保温防冻,以利出苗整齐。

两片子叶展平,全部转青,现一片真叶后,如此,棉苗有两片真叶后才能全部揭开毛草,以利争早培育大健壮苗。

说起来复杂,但其实简单。邓艽一边说一边做,让佃户也跟着做很快便学会了。都做了一辈子农活了,这些对他们来说也不难。

邓艽教完佃户,就起身去来隆那里。今年邓艽要来隆那里开荒百万亩,来隆那里人口十多万。冬天又收拢了十多个小部落,大一二万人,小的一二千人。

增加人口到了二十多万人,羌人牛马多,开荒比中原少牛马的地方轻松许多。

开荒找一些地势平坦,水源方便的地方。种植青稞、小麦、棉花、房屋周围种葡萄。土地贪脊的地方种上枣树,枸杞。野生动物资源牦牛、藏羊、冷水鱼。这些都是后世青海的特产。

此时青稞还没有被大面积种植,只有后世西藏位置有,也就是东汉西羌发羌部落在种植。

邓艽来到烧当羌部落,问了来隆有没有青稞。来隆说有是有但不的,也就十几石,不多做种子是够了。

于是来隆开始,按照邓艽所说招集人手开垦荒地。

邓艽来到鲁班住的地方,让鲁班帮忙做轧棉机。最早的轧棉机是一种结构简单的装置,它利用带细钩齿的圆筒,和一对滚动的齿轴,在滚动中通过筛闯将棉花抽出来。同时,有一把刷子不断地清扫滚动的圆筒。它装在一个大木箱里,箱子上方有一个进料口,底部有一个出棉籽的地方,在箱子的外侧装有一个用手操作的摇把。一边摇,一边把棉籽轧下来,然后被扫走。轧棉机做出来,经后做棉衣就快很多。

其实发羌已经有了,棉布出现最早是西汉就有了。古代的纺织业,很发达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落后。


状态提示:第20章四轮马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