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49章 番外周瑜归降
等于关张赵相加之和了,为了降低仇恨,放弃一些债券,也是降低民间的猜忌。同时债转股这种形式,也不算“邀买名声”,对个人名声的作用,基本上算是正负相抵。

最后,李素也适当参与一下这事儿,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同时让诸葛亮家的行为显得不是太突兀,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保护。

制度设计好之后,刘备和财部尚书刘巴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可世袭的永久免税权”对朝廷的长期商税税源的影响。

毕竟这等于是为了眼下一二十年的财政压力减负,给子孙后代套上一个细水长流的少收财源。

所以种类和细节的设计,就必须很谨慎。

为此,李素和诸葛亮这俩没用减记国债换免税(他们换的是爵位),就毫无心理负担地帮刘备出主意了:

这些可继承的永久免税权,最好设立在科技进步比较容易实现的行业。

比如假设糜竺家这次放弃个十亿,可以给他们换取“一万台宽幅棉布织机织锦机的世袭永久免税权”。

而假设一台宽幅织机一年的工商税是两千钱,一万台就是每年纳税两千万。等于是糜竺家一次性的投资,要五十年的免税才能回本。

实际上,要是这个时代有稳定的金融体系和银行利息的话,糜竺这种投资肯定是不划算的,每年十亿增值的利息都不止2了,哪怕永续免税其实也是应该的。

但这个时代并没有严格的金融利息概念,民间借贷利率虽然高,却不是你想借出去就有人肯借的。朝廷给你永久饭票、给你永久认购“信托基金”的机会,富商还是应该珍惜的。

不过,李素和诸葛亮之所以建议把永久免税设置在织机、瓷窑、制糖厂、钢铁厂这些领域,一个最大的考量,就是李素和诸葛亮知道这些领域可以有比较快的技术进步。

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行业会迎来爆发,新技术的应用会让产能飙升数倍。再过个几十年,或许能涨到目前的几十倍。

如此一来,按照“产量”计算免税额的免税权,其实存在一个“贬值”和“产能通胀”的问题,真到了几代人之后,就没那么值钱了,也不会太影响朝廷的工商税税源。

就好比现在一台水力纺纱机,才三十个纱锭,未来要是有八十个一百个甚至从其他角度改良、变得更先进的呢?

而免税权适用于哪种机器,“免税铁券”上是写死的,现在给你免税一千台三十锭规格的纺纱机,未来如果有生产效率相当于三百锭的新机器,一台顶你现在十台,那么未来的免税权就会贬值到“只能免税一百台新机器”。

这是用科技进步来对冲工商税的税源损失。技术先进后,免掉的那部分工业产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理论上,李素和诸葛亮最希望有不长眼不懂科技的世家富豪,去屯“钢铁产量免税额”,

哪怕给他们弄个每年一百吨的钢铁免税额,那又如何?现在占大汉朝年产量的百分之几,看似很巨大。以后冶金一进步,一百吨钢的产能啥都不是。

如此操作,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在让富商豪强们选择时,对科技缺乏信仰和展望眼光的人,会吃亏更多。而对科技有想法有预期的人,会更容易趋利避害。

经过长期的倾斜发展,等于是国家在“不得不扶持一些世家勋贵”的大前提下,尽量选择性扶持更乐于投资科技、攀科技树的世家。

跟后世的“扶持高新产业”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

……

把这部分工作想明白之后,刘备算是彻底松了口气,原本觉得要勒紧裤腰带二十年还清国债,现在看来这个进程缩短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大不了就放开民间经营铁器嘛!只要不造兵器盔甲,只是用钢铁造民用工具,完全可以适度放一部分。而之前大汉朝从桑弘羊开始就搞盐铁官营,铁这种东西一放开永久免税权,抢的人肯定很多。

刘备就在这样心病尽去、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即将迎来章武七年。

天下虽然统一了,考虑到战后剿匪和完全恢复社会秩序还没实现,刘备也不急着改年号。

而就在这个当口,又有一个好消息传回来,总算是赶在了年关之前。

原来,是上半年的时候,刘备派人带着孙权的书信,去海外寻找和劝降周瑜,这事儿总算是有了眉目了。

周瑜在了解了中原的情况后,终于放弃了对抗,愿意归顺,而且他本人也可以入朝,请求朝廷改封。

周瑜带了大约一两千的心腹士兵,五十条海船,还有他这五年在外面的殖民户籍、地图,亲自到雒阳投降。

当然了,他在海外还留了数千士卒、两三万海外拓荒的汉人百姓,还有数万被他征服的夷人。周瑜在外面殖民种田五年,治下总人口规模也就勉强十万人而已,放内地也就相当于几个县而已。

不过人口不重要,态度很重要。考虑到是和平归顺,刘备还是可以给周瑜开个不错的官职和爵位的。


状态提示:第949章 番外周瑜归降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