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承德围棋故事>第四百九十七章、狂士登顶(51)

很多科学家都是有神论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们中间最有名的除上述的爱因斯坦,牛顿和伽利略以外,还有瓦特、安培、爱迪生、巴斯德等。

而诺贝尔奖六百多位得主中,有近600人有宗教信仰。

这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也是让很多人深感吃惊的。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米省著名物理学家w.d.菲利普同样也是个有神论者。

他在一家教堂里举办的宗教与科学的讨论会中,提出主要论点为:宗教与科学不但不会互相抵触,反而能互补不足。他说,“一般人总会试图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而真正的科学家们却不这么认为。”

通过在量子物理学中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他认识到神的存在。

“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生命)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很难回避的结论。”

他又说,“对我来讲,从宗教信仰来探讨事物和从科学研究来探讨事物,彼此间有极为相似之处。身为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基督徒,我觉得很自在。”

这位诺奖得主说,他是把宗教摆在科学之上来了解生命的。

而这样的议论在我们很多人的耳中,听上去几乎等于胡说八道。

但令很多人感到郁闷的是,连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个有神论者。

不过,他与其他人所信仰的略有不同。

他只是不相信有控制着个人命运的神的存在,但却笃定有个自然神存在着。

在研究相对论过程中,爱恩斯坦认识到,自己最后得出的结果将直指一个结论:整个宇宙是在一个开始点形成的。可他并不喜欢这个“开始点”的说法。

他认为如果这样说的话,就会有人下定论说,整个宇宙是由神创造出来的了。

所以,他又添加了一个太空逻辑常数,目的旨在摆脱“开始点”的说法。

可后来他说,这是他一生中犯过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而爱德温·哈勃发现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宇宙一直在向外扩展着。

也因此可以说,宇宙在过去某一点上,有了自己的“开始点”。

爱因斯坦这样说,“我相信斯宾诺莎所表述的神,这个神在已经存在的浑然天成的宇宙和谐中,将自己表现出来。只是我不相信有一个掌管人的命运与行为的神的存在。”

从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信仰一个非个人造物主的神的存在。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所说的后一句话表明,太空的井然有序与美妙设计,都太过神奇,他不能认同这一切是被爆炸出来的。

看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越是科学的,就越是远离宗教,或远离神。

其实,在科学探索前沿,有一大批信仰宗教的科学家们,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探究着宇宙中人类所能触及并了解的规律以外,也在用宗教眼光,看待并解释着一些人类永远不能触及的地方。

因此,科学与宗教在某一点上达到和谐与共生。

事实上,一个由人居住的社会,也有一些人们永远解释不清或无法触及但注定应该存在着的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支撑。它实际上可以掌握并控制人性中丑恶一面的无限扩张与延伸,使人性达到像宇宙一样的某种和谐。

而一旦把作为物质表现形式为唯一形式的金钱作为精神境界里的最大追求的话,那这样的社会,一定会发生严重错位现象。

因为物质与精神是完全两个不同领域。

物欲下的人,是没有能力将精神境界里特有的道德,良心,责任等最具人性特征的东西保持在人性定义的水平上,而不摒弃的。

只要高扬金钱旗帜并使之成为第一精神需要的话,那精神领域必然成为干涸的枯井。

而在这样错位的社会里生活的人,不是被完全铜臭化,就会发现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一种不可能,一种没有生存空间的海市蜃楼。

进一步说,一个没有精神追求或叫宗教信仰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一个无望的社会,一个进步艰难的社会,一个很难和谐共生的社会。

爱因斯坦、牛顿等伟大科学家们居然具有宗教信仰,似乎应该给我们做个很好的提醒。

其实,说句最朴素的话吧: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在我们过去的电影中总被描述成如此,)而没有宗教信仰,或只将祖宗作为崇拜对象,则与精神追求无关。

进一万步说,甚至连祖宗崇拜这件事也最终被抛弃,而改信以物质形式为唯一承载体的金钱时,那这样的社会将在错位的道路上越走越别扭,越走越远离真理,越走人心越变得扭曲。

即便有白昼,有四季,有地球的自我45度角的偏斜,都不能把人们的视角摆正,更甭提把宇宙看得明白与清楚。

至于以精神领域里的特定眼光,看清比广袤无垠的宇宙更大更宽广的的人的内心世界时,则更是难上加难。

说比登天还难,也不一定为过了。

李铁如与李亚峰的这次讨论,很难得地、非常罕见地以和谐地谈笑收场;过往通常都是争论不休而且还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关键在于这次的话题也太大太广泛,随便再深入的话,就不仅仅是有神论、无神论的争执了,必然要升级为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巨大混战;那样绝非李亚峰的本意。

说实话,他这也是,从全面进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七章、狂士登顶(5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