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承德围棋故事>第四百八十七章、狂士登顶(4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

如何“复礼”?

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

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如何行仁?孔子认为,行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

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

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yù_wàng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

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

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

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何谓知?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

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

孔子对子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七章、狂士登顶(4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