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承德围棋故事>第四百零六章、老孟折戟(13)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无独有偶,道家始祖老子,也有类似情况。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关于哲学、宗教等超级复杂难明的事情,就简单提一提,暂且放过了。

且说这次承德市春节职工赛,第一天比赛李铁如看到老孟时,关心地询问:“这次准备得怎么样?”

他的意思是,去年老孟也参加了两次比赛,成绩都不理想,应该是准备得不好,加上运气也不好造成的。

老孟当然明白,却回答:“也没怎么准备,这次纯粹是来散散心;比赛之后就要去北京,到高嗣他们围棋培训学校,看看能不能教教棋。”

相比之下,去北京到高嗣他们那里去教棋这件事,比眼前这个比赛实在是重要得多了。

可是,此刻李铁如还没搞清楚主次,仍然琢磨着,老孟为什么没有认真准备呢?

所以说,业余时间下围棋、打桥牌的人们,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他们基本上首先必须都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论是不是固定工作;如此才能保证没有后顾之忧地,经常参加比赛。

其次,还要具有超出一般程度的兴趣爱好,这样才有可能坚持经常。

第三点同样很重要,所有的爱好者,他们还必须非常“有时间”!

他们必须都是闲人,有足够的空闲才能经常参加比赛。

说到底,下棋打牌都只是娱乐项目,在目前的中国,还是与人们的工作存在有一点矛盾之处。

再怎么说,二者也是没办法兼顾的。而江明很早就将下围棋判定为玩物丧志,不能说没有道理。

上面那个说法,其实就涉及了价值观;他的潜台词就是,人必须获得现实层面的成功,这才是实现了人生价值!

确实如此,一个人功成名就,成为真正意义的成功人士,非常令人敬佩和尊重。

但是,是不是这就是所有人的标准活法呢?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人们是不是都必须拼命努力,力求成功?

或者说,所谓成功,就只有那样一个大同小异的模板?

人们是否都必须努力到能够“衣锦还乡”的程度,才能不负此生?

实际上,这些问题未必能够有什么标准答案。

比如说成功,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古往今来,也没有这样一个尺度,能够令我们有所参考。

说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名言的楚霸王项羽如何?

最后四面楚歌,只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死后恐怕更难以有颜见江东父老吧?

富甲天下、敢与皇帝斗富的石崇又如何?后来也是被皇帝枉杀。

举这两个极端的例子,并非单纯地想要否定成功的意义。

实际上任何成功,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都不可抹杀;只不过,成功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绝非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

如果人们能够有幸,真的自始至终地“翻阅”某一人的人生经历的话;最好是自己的,那样更加有说服力。

很可能你就会极为惊讶地发现,过往你拼命要忘掉的,当时你认为丢脸至极的“画面”,与那些极其珍贵的光彩照人的“画面”,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人之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应该取得怎样的成就?怎样才能令自己觉得没有遗憾?

如此种种,有太多太多的哲学问题需要研究了,诚恐短短一辈子很难全部彻底弄明白。

不过,真正的情况是,基本没有人那么较真。

绝大多数人都是,具体到某阶段就树立一个具体目标,为之努力;这还是说有理想、有拼搏精神的人们,也有许多稀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随便举例,李铁如上高中时,就觉得自己必须考上大学!

随便本科、专科的都不要紧,只要考上什么,将来有了出路即可。

不然,将来以他那孱弱的体格,无论当什么工人或者务农,再或者干什么,很可能都不能胜任。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他的考上大学,让自己未来不继续拖累家庭这个理想,就非常不错。

虽然,看起来确实比较消极,很俗气。

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就属于不错的了。

有些人真的就是随波逐流,父母亲的意思就很明确,考得上固然好,考不上当然就去找工作,上班挣钱,也为养家糊口出力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六章、老孟折戟(1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