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东汉末年枭雄志>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对于皇帝毫不掩饰的打压,还有这种科考内容对他们的不友好,士人们当然想要改变。

但是他们做不到,也不敢做。

刚被皇帝痛打一顿收拾了五千多同僚,谁敢确定皇帝不会再来下一波?

基本上算是把胆气和优越感给打没了,把脊梁骨给敲断了。

一个个的都没了往日的精气神,整日里谨小慎微,生怕自己会惹祸上身。

说话的声音甚至都没有那些泥腿子们响亮。

不少幸存的老资格士人对这样的情况那是唉声怨气,私下里聚在一起的时候,口中满是对皇帝的怨言和不满。

他们觉得皇帝这一来把士人的脊梁骨打断了,国家没了正气,士人失去了追求,一个个都成为皇帝的应声虫,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郭魏政权很快就会崩塌。

他们如此恶意的揣测着郭魏政权的终末,恶毒的诅咒着这个年轻的政权,认为自己心中的怨恨一定会经由上天的手段施加到郭某人身上。

然后二世而亡。

可尽管如此,他们说的时候也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压低喉咙小心翼翼,生怕被谁听见了到外面去宣扬,然后黑甲禁军就冲进来拿人。

可别还没等到郭魏政权的终末就迎来了自己的终末。

他们不知道魏帝国什么时候完蛋,却知道这种话一旦传出去,他们会立刻完蛋。

这段敏感时期,士人们可谓是极其痛苦,从中央到地方被全面打压,从顶层头部家族到底层的二三流士人,都被狠狠地砍了一刀,失血很多。

现在科举考试也不向着他们,处处针对他们设限制,处处照顾寒门和黎庶。

想来,也是皇帝对他们之前掀起的波澜的报复。

皇帝的报复心很强,不仅要打人要杀人要流放,还要对他们的后路进行限制,以确保帝国内部没有可以威胁到皇帝的政治势力。

这还不算,还要空前的引入一大堆泥腿子们进驻京师,占据他们原本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势力。

这一波打击和迫害之后,毫无疑问,士人们已经后继乏力,甚至没有力量去反对皇帝在科举考试中折腾出来的一些新玩意儿。

尽管知道这对他们非常不利,但是在大环境下,只能三缄其口,虽然他们之中还有不少身居高位执掌权力的人在。

未来在什么地方?

遭受空前打击和迫害的士人们无力地凝视着灰败的天空,望穿秋水般渴望看到一丝阳光,却什么也看不到。

其实他们不知道,皇帝对于这样的情况也不满意。

郭某人不满意,因为他不能一口气做到位。

他把制度带到了宋朝的地步,甚至还要比宋朝更加完善,但是却无法把社会状态一口气带着跃进到宋朝的地步。

读不起书的人还是读不起书,来不了洛阳的人还是来不了,交通,资产,办学条件等等,限制着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求学上进之心。

他增加了人民的识字率,因为扫盲不是真正的办学,办学需要付出的远比扫盲要多得多,他扫的起盲,却办不起学。

他想让更多的人入学读书,更多的人参加文举考试,并且拿出了一整套计划,包括什么时候大办公学,什么时候开放印刷术等等。

武举考试他也想让更多人参加,但是魏军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很高,所以给考试设定的考核项目本身就极具专业型。

可以说不是首阳山讲武堂出来的武学学生就基本上拿不到高分。

这不仅是在限制士人,也限制了未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但是,魏帝国的武举和文举一样,只是不限制出身,不是没有额外的限制条件。

文学和武学才是面对全民、没有什么多余限制条件的。

拿不到学籍本身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规章制度,无论文举还是武举。

后面,他会扩大首阳山讲武堂的办学规模,并增设地方武学,让武举考生也要拿到学籍,通过测试进入武学,经过学习之后,再去参加武举考试。

以魏军眼下的作战能力和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专业性的作战规划,一般不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民间所谓【壮士】根本不可能符合魏军的需求。

魏军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拥有专业军事知识的参谋人才和指挥人才,而这些知识不经过专业讲武堂的学习,基本不可能掌握。

郭某人的规划是很好的,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现在的科举只是草创,他急着立刻就开始办理科举,就是要让科举有更多的时间举办更多次,以便于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

至于其他的,他还没有精力去顾及。

他不知道自己死前能否看到一点苗头,看到天下教育兴旺发达的场景。

若能看到,他就满足了。

说实在的,他已经逆天改命好几次了,这不是最后一次,却是最成功的一次,他把士人打败了,杀死了。

可是为士人立碑做传这种事情,需要更多接受过教育的黎庶子弟来做,需要庶人来做。

科举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搭建需要下层基础的支撑,下层基础打不牢,上层的科举建设迟早要变味。

科举这仗打下来了,配套的教育系统也要立起来,后面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优化。

比如有钱人家付得起学费,穷苦人家付


状态提示: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