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四百 四 十 章:无奈讲经
从释道儒角度分别阐述,也可以按唯心唯物去辩论。

但他和绝大多数古人一样,做不到站到整个儒学体系之上、之外,以全局的视角去解读儒学。

所以,殷清风浅尝即止,不把话题往深里讲。

出乎殷清风预想的是,燕敬嗣在得到他的承诺后,又问道:“当初敬嗣的阿耶在传授敬嗣《礼记》时曾说道,《大学》之义概在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敬嗣虽通读《大学》多年,对此句仍有不解之处。今日得见殷侯,还望殷侯不吝指教。”

殷清风不愿意和古人打交道的原因,便是头疼,句句不离子曰子曰、之乎者也。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后来被称为《小戴礼记》;戴圣的叔叔戴德所编的《礼记》被称为《大戴礼记》。

《大学》和《中庸》一样,都是从《小戴礼记》中分离出来的。

在宋朝之前,唯有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等少数人愿意死扣这部典籍。

到了南宋,朱熹将其收于“四书”之中,才一跃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及明清时,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又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材料。

也就是说,《大学》在儒家体系里的思维,是朱熹活生生推上去的。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说,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里分出来,又把《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有道理的。

对《礼记》的第一个定义是: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第二个定义:它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第三个定义: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其涵盖的内容有: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

想要精通这部深度与广度宏大的典籍,最好是在年过四十不惑之后,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做为基础,才能快速的理解和精通它。

但对于个人修身、个人立志而言,却需要在少年时就应该掌握《大学》。

而读《大学》,就如燕敬嗣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的解释了《大学》这本书的宗旨。

理解了这句,《大学》读起来就简单了。

殷清风说道:“清风以为,整篇《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于告诉世人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这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是一致的。”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朱熹下的定义,此时还没有。所以,燕敬嗣有些发呆,也有些敬佩。

“再仔细解读开篇之语,清风以为,“明明德”的含义是在于教人如何修养出高明的德行,对应“八条目”,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亲民”是教导人们在“齐家、治国”时应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一个人,知道该如何“明明德”,又做到了“亲民”,才能平天下、才能“止于至善”。

而反过来说,想要“止于至善”,首要的是“明明德”,再把“明明德”运用到“亲民”中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想要准确理解这一句,就要清楚“明明德”中两个“明”字的含义。

前一个∥铩⒅轮、诚意、正心、修身。

“明德”是高明的德行,而不是使德行高明。

如《尚书·周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周书·召诰》“饱受王威命明德”、《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等“明德”都是这个含义。”

“明明德”既,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方式,让自己修养出高明的德行。”

以殷清风这几年读书的经验来看,现代人学习古代典籍有两大难点要克服。

第一,古代词汇与现代词汇在字义上有非常大的区别,还会有通假字、异体字等情况出现。

古代至所以会出现训诂学这门学科,便是要探寻某个字、某个词汇在当时、在使用它或它们时是什么含义。

现代人学古籍,若是跟着别人翻译的白话文去学,看似简单了许多,却是被前人牵着鼻子走。

弯弯的李敖在凤凰台的脱口秀里说,《荆轲刺秦王》里“王负剑”的“负”应该做“抱”讲。

殷清风很佩服他疑古的想法,却要嘲笑他的无知。

青铜器中,合金的每种材料是有要求的。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剂;金锡半,谓之鉴燧剂。

剂,既配比配方。

青铜剑的长度,因为锡的缘故,放少了剑体发软,放多了会脆。

所以,勾践剑等青铜剑的长度不会超过六十公分。

而秦朝从秦国时就更改了秘方。

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度是九十公分。

这个长度才造成了秦始皇不能及时拔出剑来。

若是佩剑还不足六十公分,秦始皇还能绕柱子仓皇逃窜?

而“负”从来没有用做“


状态提示:第四百 四 十 章:无奈讲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