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四百二十三章:酒过三巡
在宋朝之前,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才是一个国家税赋的主要来源,而以关税与市税为主体的商税,则是辅助的税收科目。

这一税制,初步形成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已渐趋完备、魏晋以来,则是在均田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的。

而李世民说的井田制,是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商、周王室和诸侯才能收到“九赋”以给养他们的。

九赋即指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等九种赋税。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履亩而税”的田赋制度。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量入修赋”、郑国的“作丘赋”等。

等到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付战争支出需要,争相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例如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按土地多少征收田赋,按人丁征户赋。鼓励耕织和分户,对耕织收入多的免其徭役;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家的,要加倍征收其赋税。

按照均田制的规定,唐朝的土地也分国有与私有两种:口分田与永业田。口分田的八十亩是国有土地,二十亩的永业田是分给私人并不再收回的。

殷清风不知道李世民提起井田制的目的是什么,但往深处想,或许他是在担心废除奴婢制后,土地不够分配吧。

但,有没有必要恢复井田制呢?

井田制是‘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另服徭役。’均田制是租庸调的“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另服杂徭和色役。”。相比之下,租庸调的收取的确是要超过井田制许多。

但他不是已经向李世民谏议过,只收“租”而废除“庸”与“调”了吗?李世民还嫌“租二石”高了?

就算“每丁纳租二石”要高于“每户的什一而税”,但少了“庸”与“调”,唐朝百姓的负担已经大大降低了。如果没有之前的钱币改换面值带来的红利,想要废除“庸”与“调”是绝对不肯的。

从另一方面讲,井田制的制度下,被称之为“野人”或“氓”的庶人,只缴纳田税和服徭役就可以了,而住在“国”,即城市里的“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

军赋,就是“国人”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小罐米和一捆牧草作为军费。服兵役则和西晋以来的府兵制相同: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

李世民这个想法是为了博名声,还是真的把目光对准商税了、亦或是他想恢复军赋?

没有弄清楚李世民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当初他和李世民预言,将大唐之前的旧开元通宝都换成带面值的新开元通宝,国库最少能得到二十到三十亿的红利,再加上每年不断铸造的新钱币,李世民愁的应该是如何花掉而不是继续敛财。

所以,恢复军赋这一点可以排除掉。

剩下的,就是在博名声的同时,将税赋的来源定为商税,可,这与他之前的谏议没有区别啊。

带着这个疑问,殷清风问道:“不知叔叔为何要恢复井田制?”

李世民笑眯眯的说道:“听人说,你在这里实行的不就是井田制吗?”

殷清风愣住了,他啥时搞井田制了?听人说?是韦氏那帮人吧。他们为何要把话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除了李世民他们还向谁说起过?他们是要阴小爷啊。

原来李世民这一问是项庄舞剑,意在试探小爷,不是真想恢复井田制啊。

他淡淡一笑,“是否实行井田制,等明日侄儿带叔叔到处走走看看就知道了。”

殷清风打定主意先把李世民敷衍过去,今晚好好想想刚才那几个问号。若是韦氏真在背后阴他,他走之前必须要把韦氏给整明白了!

李世民盯着殷清风看了一会儿,在抿下一口酒后,将脑袋往殷清风方向凑了凑,“再问你个事儿...”

在李世民停顿这一刹那,殷清风面前好似有一群乌鸦飞过。什么情况,怎么像小孩子说悄悄话一样?

“....仙人传授给你那么多的仙识,有没有传给你如何让女娘怀上身孕的法子?”

殷清风这次可真不知该咋说李世民好了,你当爹当了这么多年,子女都一大群,你现在像做贼一样的来问小爷怎么让女rén dà肚子,这不扯呢吗?

李世民向旁边瞥了一眼,又低声说道:“之前我不是放良了宫中那些没生育的妃嫔才人吗,但韦氏和燕氏我依然留在宫中。若是她们今年还没身孕的话,可能我就不得不放良她们了。”

殷清风顺着李世民看向韦珪和燕妃。

可能是受黄帝和帝喾各有四妃的影响,唐朝从李世民开始,自皇后以下有贵、淑、德、贤为四妃。

不管李世民当初决定纳已为人母的韦珪为妾,是因为她‘姿容端丽,仪态万方,进退有度,德容俱佳,尤其写的一手好文章。’还是他想拉拢名门望族的考量,韦珪的贵妃封诰,在整个贞观年间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韦氏再衰败,也是唐初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家族。而且,除了韦珪与韦妮子姐妹外,韦氏其他族人可都是投靠了李建成。

所以,按照这个思路去想的话,殷清风认为李世民纳韦珪的初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三章:酒过三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