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四十三章:行路艰难
的“百二河山”,但其富于天下十居其六。可都城的首要原则是天下居中,这个居中不但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它要确保对最富庶地区有着便利交通和快捷控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安并不适合作为都城。

关中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金锁关,虽易守难攻不假,却也意味着出行艰难。

从长安往东,出了潼关沿着黄河南岸东去不久,就要踏入崤山山脉以及著名的关隘:函谷关。

崤山横亘在黄河和洛河间,长一百六十余公里,海拔大多在一千五百米以上,且山峰陡峭矗立。

作为一座山脉,崤山当然孕育了众多的河流,这些河流的中上游下切的作用强烈,在山区内形成许多深窄的形谷、深切型谷等,将山坡形态变得复杂多样不说,那些山谷的坡度一般都在三十度左右。

但,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这里确是关中与关东地区唯一的陆路通道。如果不想从这里走,就只能从三晋大地绕向河北然后南下,或者是从蓝田关南下襄阳再北上。

这段路有多难走?以函谷古道为例。

函谷古道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全长十五公里。

路程不长,但古道两边的谷深在五十至七十米之间,谷底宽十米左右,窄处只有两三米,谷岸坡度四十到八十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

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走到这里,面对老天爷留下的考验,都得小心翼翼的通过。否则,只能在谷底下寻找尸首了。

过了函谷古道,进入陕州地界,也就是后来的三门峡市,这里有一段路的地势稍微平缓一些,但若继续往东走,还要穿越绵延的崤山和熊耳山方能抵达洛阳地区。

陆路难行,水路就好走了吗?不,老天爷还有考验。

国人都知道长江中有个三峡段艰险无比,可古代的黄河中也有一段不逊于三峡之险的一条河段。

黄河在潼关东面的拐弯处东行后,河面尚且宽阔,水流也比较平稳,但从三门峡开始,到孟津古渡之间的两百余里的豫西峡谷,自古以来不知埋葬了多少闯关者。

新唐书上说:“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

三门峡的黄河河底,由于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形成十九个险滩和三股急流。北边一股急流俗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其中以“鬼门”尤险。三门峡名称就由此而来。

这些高高低低的岩石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砥柱山,也就是成语中中流砥柱的砥柱山。

砥柱山,也作底柱山,亦曰三门山。

相传,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凿宽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这座山就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之中,砥柱山由此得名。

陕志: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其东百五十步,有峰特立,斯为底柱。

自底柱而下,至五户滩,其间一百二十里,夹岸巍峰重岭,干霄蔽日,盖亦禹所凿以通河者。冲湍激石,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坏舟船,自古所患。

幸运的是,在大业七年,底柱的上半截崩塌了。但崩塌后的黄河河道的险情依然如故。

三门漕运始于秦汉,至唐朝,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唐朝的中央官僚机关庞大无比。等到了李隆基时期,关中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家从自由民手中征得的农税入不敷出,只能从河南两淮等地区向关中输送粮食。

历史上的的黄河漕运,不仅仅是从下往上,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而且也自上而下,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

为了躲避黄河险滩,漕运而来的粮食自洛到陕,皆运于陆自陕至京,乃运于水,以避底柱之险也。开元二十二年,于三门置仓,东曰集津,西曰监仓亦名三门仓。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凡凿山十八里,以陆运。

“凿山十八里”既黄河古栈道的一部分。

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第一条与最后一条黄河古栈道是何时修建的,但三十二段,累计长约四千余米的开山挖石绝不是一朝一代内完成的。

从栈道内的最早的刘秀时期的题记推溯可知,古栈道在西汉时已经被铺设而成。

这些栈道大多依山开凿,其外侧临河,内壁为岩。顶部呈弧形,高距路面三米左右,成“凹”形通道,宽度可达三米。其形式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古道相似。

因为李晋安暗示了李世民因运军械的船沉了而恼火,殷清风就顺嘴问一句水泥路的铺设情况。

潼关至函谷关这一段相对好一些,但接下来的一百六十里的水泥路,可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也就是说,在水泥路铺设完成之前,黄河漕运还得想办法解决。

他说道:“陆路上,依旧逢山开山遇水架桥,水路嘛,叔叔忧心的应该是豫西峡谷这一段。

豫西峡谷虽然两岸夹水,壁立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三章:行路艰难--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