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三十八章:生态农业
外汇合了杜丙,又问清了详情,他才安心的带着人往东宫里去。

到了蒙学宫,任云舞立刻开始带人在地面上铺上木炭。等木炭燃尽、土地化开后,所有人一起动手开始挖土。

一米深的方坑挖好后,按照预先演练的那样开始铺设管道。殷清风亲自检查过后,命人开始往土坑里填土。

李世民皱起眉头,低声让长孙氏走远一些。见长孙氏无动于衷,他向殷清风招招手。

殷清风拍拍手上的的泥土,小跑过去,先向长孙氏点头,再看向李世民,“叔叔有何吩咐?”

李世民指着远处,“那些土”

殷清风道:“那些土是搅拌过畜粪又经过晒干的肥土。”

李世民有些惭愧了。

他记得当初去城东农庄时,殷清风说过农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也记得殷清风当时让人把全长安城的夜香都收罗去了,尤其还记得当初颁布新式农耕时的喜悦。但,事隔境迁,他竟然忘记了这些。

他是立志要做一个千古留名的帝王的,现在竟然忘记粪土的作用,真真是不应该的。

殷清风继续说道:“除了粪土外,一会儿他们在犁完地后,还会往土里埋些地龙。”

刚才的愧意还没退去,李世民这时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地龙以吃土为生,但它们排出的粪便却能增加地力。当初叔叔在城东农庄见到的亩产是两石一斗。但在今年,梧桐新村那边的亩产最高的已经达到了三石两斗。”

“你刚才说是多少?”李世民拉住殷清风,“三石两斗?”

长孙氏也惊奇的看着殷清风。

要知道梧桐新村那边可是一年两种啊刚才殷清风那句话就意味着一亩田一年能收六石还多。天啊

别说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信,当初殷清风也是有些怀疑的。三石两斗折合成现代的重量,可是四百斤啊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以北小麦的亩产量就没有超过三百斤的。

殷清风解释道:“一亩田能打多少粮食,是由很多事决定的。是否深耕细作、是否种子饱满、是否风调雨顺等。除了这些,土地的肥力也是关键。梧桐的花和叶、畜粪和夜香、苜蓿和地龙都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殷清风没敢说还有蜜蜂,他不想费口舌去解释授粉有什么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苜蓿和梧桐很难得到,但畜粪、夜香和地龙却是唾手可得的。”

李世民和长孙氏这才恍然,原来三石两斗是这么来的。

现代农业为了追求高产量,为了追求高收益,不惜杀鸡取卵。

他们明知道各种农药用得越多,土地肥力消耗得就越快,也明知道使用农药后,不但害虫有抗药性,一旦停止只用农药后,产量也会萎缩到一个极低的程度,但他们偏偏就那么做了。

新一代的天朝子民们,真有一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气概。

以生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产量注定不会太高,但可以给子孙,也包括他们自己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可持久使用的大地。但中国人悲哀就悲哀在人口太多。

在现代实行不了的生态农业,殷清风可以在唐朝实现。生态农业在现代是绿色的农业,在唐朝却是高产的农业。

他相信,国人在习惯了生态农业后,即使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化肥造出了农药,最少中国人会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的心思和殷清风的完全不一样,他为三石两斗而兴奋。“三石两斗啊一年哪怕多收一石,那也是多出五亿石啊苍天啊盛世!这是盛世啊”

就像观音婢说的那样,只要把新式农耕做好,全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你在前年进献的只是深耕细作、夜香、新式农具和一年两种,这一次,你必须把什么梧桐、苜蓿和地龙等等,都写给我!”

殷清风躬身道:“遵命!侄儿会把梧桐、苜蓿和地龙的培养方式写出来。但侄儿的谏议是,叔叔要命令各个县派出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然后再无偿的发放给当地的农民。”

李世民点头道:“一定!一定无偿发放!”

殷清风心神落定。由国家出面,某些事情就是好办。哪怕世人暂时不理解其中的好处,只要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着。

关中地区有苜蓿,也有梧桐,但其他州县未必有。看来,要把司农卿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做这事才成。

李世民指着杜丙说道:“我记得前年就是他在城东吧。”

殷清风道:“那人叫杜丙,现在负责吴国公府和侄儿名下的那些土地种植。”

“你刚才说的那些他都晓得吧,那你就把他借给我用几天,让他去教教司农卿那些人怎么做。”

“是!”殷清风答应后,把杜丙叫了过来。

再次见到李世民,杜丙就没当年那么激动了。他稳稳当当的向李世民和长孙氏行礼,“小民杜丙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子妃殿下。”

殷清风道:“你明日到东宫门前候命。”

杜丙离开后,李世民欢快的说道:“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到了今日终于是实现了!哈哈哈”

长孙氏心中也满是欢喜。

饱读诗书的她,同样知道国泰民安、民生凋敝、祸国殃民、为民除害、劳民伤财、知生之民、民不畏死等等的“民”,不包含那些大小家族的民,而是黎民的民。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八章:生态农业--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