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两百零一章:瓷器计划
类。

以瓷瓶为例,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等等,超过四十种。

除了这些,工艺也非常简单。

对瓷器的生产工艺殷清风真的不敢说他懂,因为他真的啥也不懂。但咱们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实在伟大: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这些工艺他不懂不要紧,但是他可以望文生义啊,每一个名词他都大致的解释一下都可以了。

至于工匠们能不能明白,嘿嘿,这是殷小爷的秘诀秘方,能告诉他们只言片语就不错了。

除了这些‘秘诀秘方’,他还是有优势的:彩瓷。

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殷清风本来不想提出彩瓷的概念,毕竟这不符合资格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可是当他想到唐三彩的时候,他才发现他还是小瞧了古人。

不过,唐三彩不是瓷器,是一种釉上彩的低温铅陶。它的釉水里含有助溶剂铅,所以只能作为冥器使用。

那...能不能采用唐三彩的艺术特点,再改变一下制作工艺,将它们变成瓷器呢?

唐三彩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只要在原料上变换一下,其余的再按照彩瓷的工艺制作就可以了。

正是看到了瓷器的伟大钱景和理清了瓷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殷清风才决定着手布置一个瓷器垄断计划。

磁州窑的韩氏父子正是第一批参与进来的实施者。

殷清风客气的说道:“韩老先生和韩郎君客气了,请坐。”

韩起恭敬的说道:“小老儿可当不得老先生的称呼,县男称小的韩老儿就好。在县男面前,小老儿站着就好。”

殷清风在社会地位越低的人面前态度越平和,“那就叫韩掌柜吧。韩掌柜还是和令郎坐下吧,你们毕竟是长者。”

韩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带着他儿子拘谨的坐下了。

殷清风问道:“不知韩掌柜可识字?”

韩起回道:“粗读过几卷书。”

“不知韩掌柜的祖籍是这里还是迁徙过来的?”

韩起回道:“小老儿的祖上据说是淮阴侯,只是年代久远,家谱早已遗失。小老儿是在十年前从邢州逃难至宜州的。”

殷清风知道他说的宜州就是后来的铜川,也就是后来的耀州。

他问道:“不知韩掌柜烧制瓷器有多久了?”

韩起道:“小老儿从少年时就拜师学艺,至今已有三十二载。”

殷清风问道:“可是在磁州窑学艺?”

韩起楞了一下,小心的说道:“小老儿学艺的地方是彭城。”

殷清风暗骂了自己一句。磁州是宋代的称呼。

磁州一带,从七千多年前便开始烧制陶器。汉代时主要的产出是绳纹砖和瓦、筒瓦和瓦当,直到北齐。从北齐开始,人们终于意识到,他们脚下的黏土还可以用来烧瓷。

北齐到隋朝期间,磁州窑已能烧制胎质细腻,并施以透明青绿色釉的碗、钵、壶、罐、砚、高足盘等瓷器。

他接着问道:“不知韩掌柜的瓷窑现在出产什么瓷器?”

韩起回道:“以青瓷辟雍砚和箕形砚为主。”

辟雍砚的造型是:中间的砚堂平坦凸起,周边是一圈的贮水凹槽。槽外一侧或两侧附有两个或四个笔插,下面四周是兽蹄状的圈足。

相传“黄帝得玉一钮,制为墨海“,是制砚的开始。

原始的砚被称为研磨器。砚的形制只是一个经过简单加工的厚厚石饼,由不规则的鹅卵石简单加工而成。

汉砚质地以石为主,尚未出现专用砚材,惟坚硬耐磨即可;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纹饰、造型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砚体多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吻合,将砚面保护起来。砚的盖顶和足部多以鸟兽圆雕作装饰,厚朴古拙而不失主动。

中国的文具历经战国、秦、汉几代,已逐渐配套形成,砚也由多种研磨功能逐渐变成专为书写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

魏晋南北朝,瓷业渐兴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这一时期的瓷砚的砚面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即子母口。砚心也从平坦向中心慢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辟雍砚的形式。

瓷砚在出现辟雍砚之后,发展出了箕形砚。其外观像簸箕一样。砚堂也由凸起变成了内凹。再之后,到了晚唐和五代时,完全内凹的圆形砚堂才慢慢出现。

瓷制的砚台以澄泥砚最为出名。

除了陶与瓷烧制的砚台之外,石质的砚台在唐朝时期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如: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砚等。

殷清风说道:“我这里有些资料,你先拿去看一下。”

韩起起身恭敬的接了过去。

他手里的资料是一份关于瓷砖的内容。

现代的瓷砖生产需要三百多个工序:选料、均化、球磨、除铁过筛、干燥、配料、压制、施釉...等等;其合格标准是有吸水率、长宽误差、耐磨性,等等。<


状态提示:第两百零一章:瓷器计划--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