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301节 德国特使
p>“我们都是聪明人,所以,我们开门见山吧。”豪斯霍费尔精通汉语,很熟练地使用着成语(在原先历史上,纳粹德国即将败亡时,他经常使用“骑虎难下”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以及整个德国),“眼下的世界秩序是非常不稳定的,就像一栋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大厦,崩溃和倒塌是不可避免的,旧大厦的废墟间必然重新兴起一栋新的大厦,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老列强正在衰败,新列强正在崛起,各列强都想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瓜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甚至想支配整个世界,所以,新的世界大战根本是不可避免。”豪斯霍费尔看着蒋纬国,“我非常觉得,此时的欧洲、此时的世界,极其酷似你们中国的战国时期,列强割据、群雄逐鹿,都想问鼎天下,当然,更复杂而已,但核心规律不变,一个破碎的中国肯定不是中国的最好状态,一个破碎的世界也肯定不是世界的最好状态。眼下的世界如果是一个舞台,主要角色就是德、中、美、苏、英、法、日这七个大国,对吗?就像战国七雄。”

蒋纬国再次笑起来,他知道豪斯霍费尔是在“抬举”中国,毕竟,中国眼下在“七大国”里的国力是倒数第一。“您忽略了意大利。”蒋纬国笑道。

豪斯霍费尔露出一个“阁下何必故意在聪明人面前装糊涂”的表情:“意大利外强中干,并且潜力低弱,实在谈不上可以影响世界格局发展的大国,说实话,元首非常赞同你的意见,德国没必要跟意大利结盟,因为一个有独立自主权的意大利只会拖德国的后腿,就像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德国应该直接控制(占领的意思,并非吞并)意大利。”

蒋纬国曾在上次回见希特勒时“暗示性建议”德国直接控制意大利,希特勒态度是比较倾向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关系绝非“铁杆兄弟”,两人和两国的关系都存在很大的龃龉。由于墨索里尼先在意大利建立了极权统治,希特勒在建立纳粹德国时确实学习了墨索里尼的一些经验,并且希特勒也很佩服和崇拜墨索里尼的口才和能力,加上墨索里尼素来自视甚高、狂妄自大,所以墨索里尼毫不客气地声称自己是法西斯的教父和开创者,希特勒只是他的“一个小学生”,他在公开场合曾指责希特勒是他的“模仿者”,在私下里更是说希特勒只是“一只愚蠢的小猴子”,事实是众所周知的,希特勒的能力要远超过墨索里尼,德国的发展潜力也要远超过意大利,所以希特勒取得的成就是墨索里尼无法望其项背的。在一开始,希特勒有能力控制意大利,但他尊重墨索里尼,所以没有下手,再后来,希特勒已经没有对意大利下手的合适机会了,只能进行间接的控制。总体而言,墨索里尼一开始蔑视希特勒,后来则嫉妒希特勒,希特勒对此是心知肚明,但他为了“顾全大局”,忍住厌烦地包容了墨索里尼。

眼下,经过蒋纬国的“提醒”以及种种的“蝴蝶效应”,希特勒已经非常倾向于“直接控制意大利”这个战略计划了。

“豪斯霍费尔先生,您还是直奔主题吧!”蒋纬国示意道。

“好。”豪斯霍费尔点点头,“小蒋先生,英国之所以可以建立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实际上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思想的产物和证明,不过,我认为,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论’才是真正的大帝国的指导思想,真正的陆地国家要比海洋国家更能在工业时代里具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和权势禀赋。小蒋先生,我可以非常坦白地告诉你,在德国高层里,我原本是不折不扣的‘亲日派’,因为元首跟我一样,把世界分为了三大空间板块,分别是以德国为主宰的欧洲和非洲,以美国为主宰的美洲,以及以日本为主宰的涵盖了中国、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大东亚,所以,我积极地推动德日结盟,一起为这个‘三大空间新世界’新秩序而奋斗,控制苏联和中国是第一步骤。我最先的理想是德苏结盟,两个陆权大国一起反对美英这两个海权大国,但元首否定了这个理念,因为苏联占据的东欧是德国以后的新土地、原料产地,并且苏联的意识形态是德国无法认同的。但是,我现在的理想再次改变了,因为我发现了更巧妙、堪称完美的世界新格局方案。”(注:在原先历史上,纳粹德国从未有过完全占领整个亚欧大陆的战争计划,也从未想过征服美洲和太平洋,换句话说,纳粹德国的战争目标就是掌握整个欧洲和部分非洲,而不是统一世界或像大英帝国那样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多民族大帝国。所谓的“三大国的生存空间”,德国只是想获得自己的“空间”,对美国、日本的“空间”没什么兴趣;另外,德国对苏联开战的目标只想把占领区一直推到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对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土地并无占领或管理的计划,要么让日本去占领,要么把布尔什维克党驱赶到荒凉的西伯利亚任其自生自灭。)

蒋纬国点起一根香烟,眯着眼:“您继续。”

豪斯霍费尔再次点点头,他的眼神里同时闪烁起一种堪称狂热的炙热目光:“小蒋先生,我认为众多列强里,以七个大国举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域性大国,即德、英、法、日,一种是洲级大国,即中、美、苏。德英法日虽然各有各的强大优势,但天然性只是地域国家,因为这四国的本土面积确实太小、人口确实太


状态提示:第301节 德国特使--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